当前位置:综合 > >正文

焦点日报:山东职教:搭建实践舞台,形成办学特色

山东是职教大省,国家中职示范校65所、“双高计划”高职院校15所,数量分列全国第一、第二位,每年培养70多万名职教生走向一线。在山东,职业教育实现“一校一特色”,职教品牌越来越多。

◎本报记者 王延斌


(相关资料图)

21岁的刘新宇正在球形瓶上绘制一幅《九桃五福图》,从颜料调制、艺术加工到绘制技法,他熟稔地进行着每个步骤的操作。两周了,他“泡”在作品里,乐此不疲。

刘新宇是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学生。多年来,得益于独特的教学模式,这里的学生成材率高,大多成为文物修复界的主力。

山东是职教大省,国家中职示范校65所、“双高计划”高职院校15所,数量分列全国第一、第二位,每年培养70多万名职教生走向一线。在山东,职业教育实现“一校一特色”,职教品牌越来越多。

在“高端智库看山东”2023山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中,全国20余位专家对山东的高职院校进行调研,为职业教育把脉问诊。

科技日报记者全程参与了本次调研,对山东职业院校“狠抓特色教育成就王牌专业”的做法印象深刻。

推动教学做合一

校园里有一片海,甚至校园面积的六分之一都是海,这让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常兴华感到新鲜。这是威海职业学院的特色。

威海三面环海,海洋也成了威海职业学院的专业阵地。在该校海大航海学院的驾驶台资源管理实训室里,学生们正在进行海上船舶模拟操作。此刻海面暴风骤雨,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轮船驾驶,学会在各种紧急情况下及时应对,在实战中学到本领。

自2016年开始,该校就启动了“强化实训”的教学改革,加大了以“做”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占比,将理论知识有机融入实操实训中,推动“教学做合一”。

常兴华认为,围绕海事,威海职业学院做了很多文章,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。

在采访中,记者发现为学生们提供接近真实的锻炼场景,成为山东职校的普遍共识。

放大、缩小、拉伸、360度旋转操作……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的学生们正在对电子沙盘进行操作。据了解,这些电子沙盘由该校根据企业的真实生产情况专门定制。

“这个电子沙盘涵盖了钢铁生产中的所有关键流程,包括烧结、炼铁、炼钢、棒材、线材、优特带钢等环节。学生们可在界面上灵活操作,针对自己关注或有疑问的点,可以专门放大该环节或者场景,获取相关信息。”冶金与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洋向记者强调,“在国内院校中,我们是首家配备这类设备的学校。”

据了解,作为山东唯一一所以冶金为特色的高职院校,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构建起了教育链、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、管理链、生态链六维交叉融通、相互支撑的校企命运共同体,累计为行业输送10余万技能人才。

探索校企合作有益模式

还未毕业,曹保德已经掌握了田野考古基本技能,这让他在就业市场上很受欢迎。他的“硬本领”来自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为学生搭建的实践舞台,通过这一舞台,学生们可以从学校教室走向考古现场,从室内学习走向田野研究,能力日渐提升。

在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、院长徐运国看来,该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蕴含在9个字中,即“多项目、真情境、新师承”。

“所谓‘真情境’,就是要依托真实的工作场景,把学生的培养过程放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当中去,这样自然就出现了‘多项目’。”徐运国表示,“我们在与行业合作的过程中,围绕人才培养的需要,把行业专家请过来,为‘新师承’赋予了新内涵。”

山东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石忠认为,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,需要跨界,而跨界在体制机制上要有所突破。威海职业学院海大航海学院由校企联合创办,校企深度合作确保了学生从校园学习到企业就业的无缝衔接,成为校企合作模式的有益探索。石忠指出,下一步如何复制这种经验,推广到其他区域学校去,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。(王延斌)

标签:

推荐阅读